一个再普通不过的敬老院,却与驻地官兵结下了深厚的情缘;一本“敬老功德簿”,记录了“军爱民”的点滴情谊……在马关小坝子敬老院,翻开这本“敬老功德簿”,一笔一划书写了一段30多年的边关双拥情。

1985年,马关县小坝子镇敬老院建成。“敬老功德簿”里的第一页,就记录了当年小坝子边境检查站官兵帮助敬老院开垦菜地的事迹。从那时起,小坝子边境检查站主动与敬老院结成“爱民对子”,开展结对帮扶。
马关出入境边防检查站小坝子分站,组建于1955年,至今已有67年的历史,主要担负1条通道出入境人员的边防检查、监护任务。
时光荏苒,当年的小坝子边境检查站已于2019年1月1日更名为马关出入境边防检查站小坝子分站。但这份帮扶情仍在延续,一任接一任的民警挑起帮扶的担子,无微不至地关怀着敬老院的老人们。

小坝子镇敬老院先后照顾了200余名老人和孤儿。“不仅吃住穿有保障,还有学上,敬老院和哥哥们这么多年的恩情我一辈子都报答不了。”入住敬老院12年、如今已经参加工作的李燕美说道。
李燕美是小坝子镇半坡行政村马老场村小组的一名孤儿,父亲去世后,母亲远走他乡,从此杳无音信。才12岁的她成了孤儿,不得已住进了小坝子敬老院。得知这个情况后,小坝子检查站的民警主动向她伸出了援手,将她作为重点关爱对象,资助她继续完成学业。李燕美初中毕业后,民警为了让她继续完成高中学业,主动与马关县一中校方协调,帮助李燕美免除了高中阶段的学杂费,并继续帮助其完成了大学学业。
“他们对我们太好了,过年过节都会来看我们,和我们一起煮饭吃,帮我们打扫卫生,天冷了还给我们送被子、帽子、棉拖鞋,我们心里热乎乎的。”在敬老院住了20多年的梁美兰老人感慨。
尽管她并不知道来看望他们的这些人,除了有马关出入境边防检查站小坝子分站的民警外,还有驻马某部的官兵和小坝子边境派出所的民警,但是对她来说,这些穿着制服的“孩子们”待她像亲人一样,只要他们来了,她就很高兴。

在“敬老功德簿”上,还记录了驻马某部官兵长期帮扶敬老院的事迹。从1986年中秋节,官兵们给敬老院送来了月饼、牛奶、饼干等物品并帮忙挖地,到2022年春节前夕的慰问活动,长达30多年的接力棒,就在这点点滴滴中传承下去。驻马某部官兵们换了一茬又一茬,但传统一点没有丢。官兵们都会定期来敬老院帮助老人洗衣服、叠被子、打扫卫生、检查身体。
“老人们年龄大了,多多少少有一些老年病,我们来为他们检查身体,希望为老人们的健康提供一份保障。”驻马某部军医说,由于工作原因,部队的官兵逢年过节很难和家人团聚,看到这些老人,就像看到了家里的长辈,希望所有生活在这里的老人们都不觉得孤单,都能感受到亲人般的关心。
如今,敬老院里还住着9位老人。近两年,受疫情影响,作为疫情防控重点场所,小坝子敬老院采取“封院”管理,官兵和民警们已经不能像以前一样,每逢周末或节假日可以来敬老院看望老人,帮助他们洗衣服、打扫卫生、检查身体、送药诊病、送生活物品等等,但他们对老人的关怀仍然没有减少。
梁美兰老人多年前视力开始模糊,由于条件限制,一直没能到医院系统检查医治。2020年8月,来自文山的眼科专家到马关县小坝子镇进行义诊,才查出梁美兰患有翼状胬肉,左眼还患有白内障,需要进行手术才能恢复视力。官兵和民警们得知这一情况后,专门派人陪护梁美兰到文山华山眼科医院做手术,一同前去做手术的还有小坝子镇的脱贫户李国柱和李金德。通过多次治疗,他们的眼疾得以缓解。

据了解,疫情初期,食材和医疗防护物资紧缺。位于边境线上的小坝子镇地处偏远、交通不便,物资十分紧张且采购困难。但官兵和民警们时刻忧心敬老院老人们的生活状况和身体情况,主动联系上敬老院,积极协调解决疫情期间院内生活保障和疫情防控问题,携手筑起疫情防控的“铜墙铁壁”,将病毒牢牢地挡在院外,将暖暖温情送入院内。
不仅“军爱民”,更有“民拥军”。在小坝子敬老院里生活着的孤寡老人,对他们来说,驻地官兵、派出所民警们就是他们的“孩子”。“孩子”来了,他们蒸粑粑、烧热水,拉着手说心里话,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关心关爱。
翻开有些泛黄的功德簿,上面密密麻麻地记录着30多年来军警民的深情厚谊,这本沉甸甸的“功德簿”,现在已经写满,换了新的包装,而这些深情厚谊,还将被继续写下去……
(罗佳贵 陆志芳 毛雪勰)